2025 年 3 月 16 日,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金华,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主题戏剧文化经典纪念工程 ——“灯辉百戏” 启动仪式暨北路梆子泰斗贾桂林(小电灯)先生纪念系列设计稿发布会盛大举行。这是传承和创新中国经典戏曲文化的大胆尝试,也是培养和激励青少年一代增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的有效举措。
1952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全国23个剧种的37个剧团、1600余名演员参加会演,演出剧目82个(含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持续时间一个月。晋剧(山西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林作为重要代表之一参与了此次活动,荣获表演一等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郭沫若、侯宝林、梅兰芳、常香玉、周信芳、红线女等文化名人纷纷赋诗、题词、赠礼表示祝贺。与其同台献艺并获奖的艺术家有梅兰芳(京剧)、周信芳(京剧)、袁雪芬(越剧)、常香玉(豫剧)等。在此后的交流演出中,苏联、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诸多国际友人,中央音乐学院、航天部、山西戏剧博物馆、剑桥大学、莫斯科大剧院、日本国立能乐堂也纷纷赠礼祝贺、纪念。
此后,贾桂林先生先后赴太原(1954)、朝鲜(1955前线慰问演出)、北京中南海怀仁堂(1957)、武汉(1957)、杭州(1958)、福建(1958前线慰问演出)、北京(1959人民大会堂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上海(1959南北对唱)、郑州(1960抗洪义演)、广州(1961南北戏曲对话)、西安(1962戏曲基因重组实验)。一系列巡回交流演出,不仅促进了跨剧种的艺术交流、表演技法借鉴融合,而且,宣传、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贾桂林先生投身北路梆子艺术,凭借精湛技艺,塑造诸多经典角色,成为北路梆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符号。她在表演中大胆革新,在唱腔上融入新元素,让北路梆子的曲调更为悠扬婉转,富有层次感;在表演形式上,她架起了南北艺术交流的坚实桥梁,借鉴其他剧种长处,丰富了北路梆子的舞台表现力。这种创新精神为当代戏曲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贾桂林先生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她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艺术阵地,通过戏剧表演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解放后,贾桂林先生的艺术足迹跨越山河,遍及四海,以梆声为笔,以戏台为纸,书写了中华戏曲的壮丽篇章。
在浙江巡回交流演出期间,贾桂林先生曾赴金华演出,并与婺剧大师们同台演出对手戏,给当地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恰值贾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在浙江金华相关部门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支持下举办了该活动。
启动非遗主题戏剧文化经典纪念工程,既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也是为了激励当代艺术创新。经典戏剧历经岁月打磨,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与记忆。它们宛如一部部鲜活的历史典籍,通过独特的表演形式,将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生动呈现。纪念他们,就是使民族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让子孙后代得以触摸到民族文化最本真的模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蕴含着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在纪念经典的过程中,使当代艺术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纪念贾桂林,就是汲取她创新的力量,推动北路梆子乃至整个非遗戏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非遗戏剧文化经典在纪念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现代 AI 技术,对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将非遗戏剧中的音乐、舞蹈、服饰、脸谱等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而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如 AI 生成的戏曲主题画作、音乐作品、虚拟戏曲表演等,让经典艺术以全新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戏剧文化,从而使经典艺术产生永恒的魅力,让中国戏曲之美借此闪耀世界。
本次文创发布活动首先以徽章为媒介开启纪念的创新探索,精心设计制作蕴含中华戏曲元素的精美徽章,创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将非遗戏剧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不断推出联名产品、文创新品,开启全国系列非遗文创产品的深度融合之旅,展现非遗文化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非遗主题戏剧文化经典纪念工程启动仪式暨北路梆子泰斗贾桂林先生纪念系列设计稿发布会,既是纪念经典、致敬大师的纪念活动,也是号召青少年一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动员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青少年传承经典艺术,弘扬艺术家精神品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孙秀翠)